2025年4月7日,
A股以一场“黑色星期一”的惨烈暴跌刻入历史。
上证指数低开4.46%,盘中一度击穿3100点,最终收跌7.93%至3077.13点,千股跌停的哀鸿遍野中,3000点保卫战的号角再度悲壮响起。这已是14年来第17次叩击3000点大关,
股民们自嘲“为国接盘”的戏谑背后,是财富缩水的无奈与对国运的深沉叩问。
暴跌的导火索直指中美贸易战升级。特朗普政府单边加征关税至30%,中国反制措施同步落地,全球供应链震荡叠加外资撤离,市场恐慌如潮水般蔓延。杠杆资金踩踏与技术面破位更让流动性瞬间枯竭,量化交易模型触发抛售指令,形成“多杀多”的恶性循环。社交媒体上,股民哀叹“投入半生积蓄,未见黎明”,而朋友圈里“丧气弥漫”的集体情绪,折射出对经济转型阵痛的迷茫。
然而,危局中亦见星火。机构疾呼“别人恐惧时贪婪”,
中信证券、高盛等强调A股估值已至历史低位,国产替代(半导体、5G)与内需消费(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的长期逻辑未改。
散户虽痛,仍有声音倔强:“3000点下,每一份坚守都是对国运的押注。”
这场保卫战,不仅是资本的博弈,更是信心与韧性的较量。国运之争,从来不是坦途。正如
巴菲特所言:“当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此刻的至暗时刻,或许正孕育着破茧重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