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们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时期,2010年-2011年,市场围绕着3000点反复争夺,估值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高位置,随后虽然相对有所修复,但不够彻底,所以自2011年4月跌破3000点时候,市场一路回调。再次回到3000点直至2014年年底,而2014年-2016年是一轮牛熊转换,从2014年起到2016年初终,市场自2014年底突破3000点,到2015年9月跌破,再到2016年1月再次跌破见底。期间PE估值最低出现在2014年12月,PB估值是在2016年1月。而2016年至今,是市场持续针对2015年
牛市的修养,期间经历了2017年的白马行情,以及2019年以来的见底反弹到医药消费行情的演变。期间多次反复争夺3000点,但可以看到估值水平整体趋势呈现持续缓慢下降。PE估值最低出现在今年3月份,而当前的3000点是PB估值最低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表面看起来同样的三千点,背后却是不一样的估值数据,十年来,
上证指数的PE估值有22倍下降到当前12倍附近,PB估值由将近3倍下降到当前的1.2倍附近。如果市场再度疯狂恢复至同样的估值水平,当前的指数点位可能要翻倍还不止。所以同样的3000点,背后是不一样的价值。10年前估值较高区域买入,就要面临长时间为高估值还债,而当前估值区域,依然恐惧,害怕不能突破3000点,那未来市场狂热时你会不会在3000点上方再追进去呢?
要知道,3000点只是一个心理关口,并不是不能逾越,我们不止要看到表面的3000点,更要注意背后市场数据的变化情况。未来随着指数背后公司的盈利不停的提升,3000点或许真的会再也不见,但这种情况如果出现,肯定是在3000点上方再也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