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并不总是完全遵照我们自己的内心,怎么想的就怎么决定,而是经常会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走在街上,看见别人在抬头望天,自己也跟着看;看演出的时候,别人鼓掌,自己也跟着鼓;当我们处在一个集体里,大家都在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这就会对我们造成一种压力(团队压力)。
明明自己不想这样,但看见大家都这样,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去说、去做,盲从于群体。
寓言故事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位石油大亨,死后被获准升入天堂,但是在天堂的门口被圣彼得拦住了。
圣彼得告诉他一个糟糕的消息:“虽然你生前的善行足以让你有资格升入天堂,但天堂里分配给石油大亨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现在无法把你再安排进去。”
这位石油大亨听完想了想,然后对圣。彼得说:“能否容我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的人说一句话?”
在征得同意后,这位石油大亨对着天堂里的人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
不一会儿便引起了轰动,天堂里所有的石油业者都争先恐后、蜂拥地奔向地狱。圣彼得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随后准备恭请这位石油大亨进入天堂。
但是,这位石油大亨却突然迟疑了,过了一会儿他说:“不了,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去碰碰运气吧,没准还真有石油呢。”
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这则寓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羊群效应。
羊群实验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在面前设置了一个栅栏,领头的羊纵身一跃跳过栅栏,后面的羊也跟着跳过去。
接下来,工作人员将栅栏移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了一下,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羊群是本来就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人啊,总喜欢找到一个参照物,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言行。
别人做,我也做,别人不做,我也不做。
投资者会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干,我脑子坏了才会唱反调。
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知道并且都认同”的一定是对的,不再试图进行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也不再推理和查找问题的另一面,甚至忘记了问一句“为什么”。
脱离基本面的炒作,仅仅因为有赚钱效应,
散户趋之如鹜。
比如,某只
股票股价一路上涨,大家都认为是好股。
因为认为是好股,有赚钱效应,于是又有更多人买入,就这样相互强化,被市场氛围裹挟着。
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沉迷于股票价格的持续走高,慢慢把市场的预期搞得越来越高,让整个市场对估值的敏感度降低没人去算的地步。
因为“谁说高估,谁就会被市场打脸”,因为在下跌之前,所有的逻辑都是相互验证,没法证伪。
大家的盲目乐观,所以从没想过股价会跌,根本不会不断重新审视企业基本面,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行为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
淹死的不是会水的,而是自以为会水的。
众人的错,就错在他们的自以为是,思维的盲点让他们根本不会去仔细计算和调研估值是不是远远脱离基本面。
同样的,当股票价格跌得很惨的时候,大家会同时产生恐慌情绪,都不愿意买,全都在卖。
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
成功总是在事后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坚持与众人不同的观点和操作,在等待市场验证判断的过程中,非常纠结,非常痛苦。
毕竟,这是一种非常反人性的操作。
当一个市场所有的人都在说你是傻瓜、是疯子的时候,在日复一日的质疑和压力声中坚持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判断,就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和定力。
金融市场是一个冷酷和现实的市场,任何一个思维的盲点都可能招致全面的溃败,人性的弱点也常常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
我们不可能在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时候,期待胜出。
对于投资这项负和游戏来说,人云亦云是不可能获得长期成功的。
好在,市场上从众思维的广泛存在使得逆向思维获得收益的机会增加了。
永远保持敬畏,不断反思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