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讨论的是不要新投入资金去补仓亏损的
股票。原有资金部分底仓部分机动仓去做T不在这个帖子的讨论范围。
道理是这样的,假如自己是一个商店的店主,有卖得好盈利的货品,有卖得差长期滞销亏损的货品。这时候上游供应商说你那个亏损的货品给你降点成本,你再进点货吧。这时候店主肯定不会进货,因为即使便宜了,进过来还是不一定好卖。肯定是先把滞销的货物处理完,下次进这种货更谨慎些。
换成股票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不排除亏损的股票越补成本越低,总有一天涨起来会回本。但是更多的时候这是个无底洞,越补越亏损,牢牢深套。而股市又是牛短熊长,7年左右一个轮回,
牛市2年最多,
熊市5年。即使7年后回本,按照保本保息年化8个点来算,7年回本也相当于损失一半本金了。
下面举个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中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200年前的例子今天读起来还是有借鉴意义。
关于盈利和亏损的股分别如何处理的问题。似乎令人难以相信,以我对这个行当了解之透彻,以我在股票和商品市场投机的12 ~14 年经验,我竟然做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抉择。
棉花给我带来账面亏损,我留着它;小麦给我带来账面利润,我卖掉它。这真是愚蠢透顶的做法,但是我唯一能找到的借口是,这不是我的交易,而是托马斯的。在投机者铸成的所有大错中,几乎没有什么再比企图为已经亏损的交易摊低成本更要命的了。用不了多久,我的棉花交易便最大限度地证明了这一点。永远要卖掉账面亏损的头寸,保留账面赢利的头寸。显然这才是明智之举,而我对这一点再熟悉不过,直到现在我甚至还要自问当初为什么偏偏背道而驰。
就这样,我卖出了小麦,在深思熟虑之后断送了这笔头寸的利润空间。就在我出市后,小麦价格一口气不停地继续上涨了20 美分每蒲式耳。如果当初保留它,就能从中获得大约800 万
美元的利润。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决定继续持有亏损的头寸,我买进了更多的棉花!我记得很清楚,我是如何日复一日地买进棉花、更多棉花的。
那么你认为到底我为什么买它呢?为的是维持价格不下跌!如果这不是超级傻瓜玩法,还有什么是呢?我就这么搭进去越来越多的资金——最终也会损失越来越多的资金。我的经纪人和我的密友们对我的行为难以理解,他们到今天也不理解。当然,如果这笔交易最终的结果换一个样子的话,我就会成为奇才了。不止一次有人警告我,不要过分信赖珀西· 托马斯的精彩分析。我对这些好意的提醒一点儿也没听进去,而是继续买进棉花,以免市场下跌。我甚至还到利物浦买进。到我头脑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为止,总共买进了44 万包棉花。然而,这时候已经悔之晚矣。因此,我把所有的头寸都卖掉了。
我几乎赔掉了我在股票和商品上其他所有交易挣到的利润。虽然没有一扫而光,但是仅剩下区区几十万美元。而在遇到才华横溢的朋友珀西· 托马斯之前,我曾经拥有数百万美元。像我这样的人,竟然违背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学到的全部法则,岂是一句愚蠢可以形容的。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即使没有任何来由,人也可能自导自演愚蠢荒唐的一出。这是很有价值的一课。这一课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给我一个教训,交易者另一个危险的敌人是容易受到一位吸引力难以抗拒的人物以非凡的才华表达出来的似是而非之论的感染。话虽然这么说,我始终琢磨着,只花费1 百万美元可能也已经足以学到这一课了。
然而,命运女神并不总是让你自己决定交多少学费。为了教训你,她先狠狠地揍你板子,再把她的账单交给你,知道你不得不付,不管金额多少。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犯傻的潜力可以达到何种地步,断然给这自招的无妄之灾画上了句号。
面对股票是否补仓,不应该从价格去决定,而是这只股票决定的,从买它那刻起,就知道持有它的价值,它配得上。
即使股票明天跌了,你购买它的原因就突然变了吗?为了摊低所持仓的成本而去补仓是最不好的做法,补仓应该是你看好它的未来。
但,面对股票市场的极度失望时期,股票严重被估低时,那个时候的补仓又是另一种考量了。仍然还是从股票入手,从财报、行业入手,不接下跌的飞刀,也是很多
股民心中的痛!
同样,看好一只股票,想等它跌一跌再买,于是,一路高涨的它你再也等不到了。所以,包括彼得格林在内的,右侧
投资者,他们买股票是试水一部分,剩下来的部分,根据时机越涨越买,不太介意购买成本。
你什么时候会去补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