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研究当中,我们经常能够接触到
券商研报,而这些研报的分析结果往往是比较中立的,中立的观点中又会带一些值得揣摩的规律,这是卖方市场和监管之间的隐型博弈,没有态度就没有买方,但态度过于明显就会有违监管。那么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怎么最好的利用这些研报来帮助我们分析?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五点规律:
1、研报的增减量;
一是新增信息,突发性的出一篇深度分析,尤其是多位卖方同时出报告时。这个值得思考,突然由冷到热,关注度的提升同时也会带来流动性的提升,自然也会影响股价的波动率。
在
选股过程中,如果是大量分析研报都关联的上市公司,尽量只选白马股,也就是业绩能够大概率稳定增长,同时价格较为低估的。因为所有信息几乎都已反映到股价上,市场信息已被充分利用,你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但是如果是概念股,则意味着透支了未来太多的空间,则是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了。
一段时间没有人出报告的公司或行业可以去关注,更多的是选业绩反转股,分析师遗忘的地方往往容易出反转的黑马,大部分
基金公司都是根据卖方研报去做配置的,没有卖方研报意味着基金的仓位很低,那么一旦行业反转研报开始集中涌现,必然倒逼基金建仓给你抬轿,这是中长线一个常用的并且管用的策略。
2、应该多关注公司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
券商研报往往都是中庸的,一方面是管理层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被打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若有比较极端的券商研报出现,就可以好好揣摩在文字背后的意图,琢磨其的逻辑和假设点是什么,为什么与众不同,是否考虑到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往往能够被揣摩的地方最多,背后肯定会有利益链条,可以好好研究后,再下具体的分析结论,最极端的言论往往容易暴露弱点。
3、中小盘很多行业不存在太靓丽的财务数据,针对这样的行业我觉得更应该看到的是发展趋势,所以着重看研报里是否提及以下几点,而不是去着重关注财务数据:
1)经济转型出现结构性机会,社会资源集中流入某个新行业,必然是具有爆发性的机遇,这也决定了某些新行业从一开始就注定是烧钱的;
2)国家政策导向,政策是上层基础,能引导的资金量相当可观;
3)消费习惯的改变,下游迅速扩张,比如16年的锂金属;
这个行业更应该关注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行业中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找出好行业、好模式、好公司。
4、尽量去做三张表的编制,尤其是对重仓股;
所谓三表,就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这三张表能帮助理解一个企业,不仅是经营状况,还有资产负债状况,现金状况等。当然这三表在每个公司的定期报告都会有,怎么取分析这三表大有学问,里面也会有一些陷阱存在,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提及以及科普。
5、必读的报告:行业深度报告,公司深度报告;
大部分券商研报都只是跟踪报告或者事件点评报告,真正值得一读的是深度报告。深度报告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剖出来的有用信息都非常丰富。深度报告需要有清晰的逻辑,也需要把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结构讲清楚,把这个部分读懂读透后,对于选股有很大用处,持仓策略也能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