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涨的唯一原因很简单:买盘大于卖盘,跟所有其它都没有直接关系!出了坏报表后,股价上涨就是因为买盘大于卖盘,不要寻求额外的解释。因为报表、消息与股票涨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甚至有时是截然相反的关系。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算开始真正理解了市场,也会省却了很多烦恼和忧虑。
交易不是买股票,而是在买一波上升的可能性。若股价低,但上升可能性小,价格可以更低。若股价高,但上升可能性大,价格可以更高。所以上升的可能性与价格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预测就是评估上升/下跌的可能性。要从价量配合入手,去判断突破或支撑的力度,去度量股价背后推动力量的强度和主力的做盘决心。主力操盘手的高薪可不是白拿的!
举例来说,假如股票某日跳低开打穿支撑线13开于12.8,放巨量日内反转收盘于13.2,可在收盘时跟进。没有也没打算抓到12.8,但在13.2跟进时,上升的概率远远大于12.8时(处于下降趋势中)的上升概率。这0.4的“利润”是正确交易预定要放弃的,因为这0.4的成本所走出的行情标志了行情的力度,为评估上升概率带来了合理的可靠度和安全性。
预测是完全独立的,贯穿交易的始终,无论有无仓位,无论有无操作,都要时时刻刻预测。预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率;二是信号产生频度,如果频度太低,则没有策略运用或操作价值,甚至都没有足够的统计样本去验证正确性。要的是可重复的,高正确概率的,产生的信号频度适合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策略和优化策略所使用的参数。
策略是建立在预测正确率的基础上的,要与预测概率配套。操作是在预测和策略基础上的执行,包括预测被证明错误时的相应处理:根据信号出入场,持仓跟踪行情,主动或被动地相应调仓。成功的(市场跟随)交易者必须时刻预测,但从不与实际行情争论来证明自己正确,而是要在错误时应对。
1:关于预测
预测必须要有时间框架的概念,在既定时间框架内,不计较更微观的杂波,而专注于市场运动规律。即使空仓或不做交易,也要跟踪市场进行预测。
顶底都是时间框架内的区域,而不是精确点位,在顶底没有清楚形成之前,都只能判断为或弱势或强势的高位或低位盘整。在缩放时间框架范畴下,5分钟图的底可以是日线图的顶。没有时间框架概念是预测的典型常见错误。比如,在一波涨势里,日内横盘加上较深幅度的日内下跌,很多人转向了看空做空。
任何决策及其操作都建立概率基础之上。刚开始时,预测质量低,可能犯战术和战略性错误。一段时间后,准确度大幅提高,战术性错误基本不犯。但因自信心大幅提高,可能犯战略性错误。然后,懂得对预测设置容忍度,超出容忍度时,证明预测模型有误,然后及时修正参数或模型本身。
需要的是能产生适当频度的交易信号。虽然无论是对股票集合整体进行预测;还是以某种时间框架把单个股票分成各个阶段去预测;统计上,能被高正确概率预测的机会都不多,但在需要(关键词:需要,或者是“合适”)的时间段内,总能找到行情可被高概率预测的股票。
评估或预测中长期的走势很重要,因为提高了整体正确概率。比如,若抄了下降趋势的底,最终股价上升,即使有了利润也可能是把资金投入后担惊受怕了较长时间才得到的(至少转势前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机会成本太高,因为被套的这段时间,本可去参与把握更好的机会。这种
抄底还多了向下破位
止损的风险,若止损后反弹了,心态上就更不能好好地跟进了。
但中长期走势预测即使正确,也对具体操作出入点(信号)缺乏准确性,明确的出入点必须依赖于
短线趋势上的买点。经验性的短线时间框架是2-10个交易日,此框架内的信号可明确指导短线和中长线进出点。短线趋势上的买点,最重要的是不能过于敏感市场变化。
杰西利佛莫尔曾描述过业余的短线情绪:
“市场稍一反弹,大多数人就开始认为
牛市来了。”
“在
熊市中,股市经过一场大幅的反弹以后,简直是求人卖了它。可天哪,人们又开始谈论牛市了。”
“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想知道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他只希望确切地知道到底该买入什么,抛出什么。”而正确的做法是:
“我从具体事件考虑到基本原则,从价格波动考虑到基本条件。”
“盲目而频繁的交易是造成华尔街
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专业投资者中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不能草率行事,所以我静等着。我赚大钱的秘密就是我常常只是静静地坐着。”
“(赚大钱)不能靠看盘,而在于估价整个股市行情和走势。”
所以,好的交易者要能在任何时刻都给出概率性评估,在低于安全边际时有耐心空仓等待,并在安全性一直很好时有耐心持仓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