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
基金史上最昂贵的一堂课——分级B下折。7月9日,很多公募基金公司通过微信、公告等方式反复推送触发下折分级B的风险提示和逃跑教程。不过,当日确定下折的12只分级基金依然累计成交44.47亿元。
在不少精通
短线的小散看来,股指经过多日大幅下探,已经砸出“
黄金坑”,错过就是过错,而拥有几倍杠杆的分级B自然是抢反弹的首选利器。
然而,事与愿违。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B立刻变脸,当天的涨停和买入者没有半毛钱关系。进入下折流程的B份额如脱缰野马在次日狂跌逾40%。保守估算,一个交易日
抄底买入分级B的40多亿元资金,在下折之后至少亏掉1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26日以来已有25只分级基金触发下折。7月8日,又有多只分级B集体下折,数十亿元“分级小白”的资金荡然无存。若是在6月上旬价格高点买入分级B的
投资者,一直持有至触发下折,可能损失80%以上。分级市场上一时间哀鸿遍野。
究竟该如何看待分级B下折?是否有人刻意“埋伏”坑害投资者?分级B的投资风控工作怎样做起?
下折巨亏有原因
分级基金是针对中小投资者设计的一种创新型公募基金产品。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倪韵婷介绍,从产品设计看,这类基金通过对母基金收益分配的安排,将基金巧妙地分解成风险收益特征完全不同的两类份额,其中B份额通过支付给A份额一定的融资成本获得杠杆属性。
这里的分级产品并不局限于
股票基金,也有债券型基金以及封闭、半封闭型等其他产品。封闭、半封闭式分级基金中的债券型基金大多不可配对转换,而股票分级基金大多可以配对转换。
之所以有下折,主要目的是对A份额提供收益保护。同时,在市场下跌、B份额杠杆加大时,下折可将杠杆恢复至2倍,避免极端情况下B份额血本无归。
如果把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稳健份额)和B类份额(进取份额)比作哥哥和弟弟,母基金比作老妈,就很容易理解分级基金下折的缘由。
假设哥哥胆小谨慎,弟弟胆大激进。有一天,老妈把兄弟俩叫到跟前说:“家里有100万元,你们兄弟每人50万元,自己去过日子吧。”
从老妈那儿领完钱后,弟弟忽然向哥哥提了一个建议:“把你的50万元借给我去炒股 ,赢了亏了都算我的,我保证你的本金安全,另外每年给你几万元利息。”哥哥同意了,于是弟弟拿着100万元去炒股。所谓的分级基金,本质就是B份额向A份额借钱炒股,并按约定收益支付。
从哥哥那里借钱炒股的弟弟,碰上
牛市时赚大了,不过一旦碰上
熊市就亏吐了。至于哥哥本人,不炒股,就等着年底向弟弟收几万元利息,倒也挺安逸。
不过,精明的哥哥仍然担心本金保障问题——万一弟弟输红了眼,亏光了自己的钱,再把哥哥的50万元也亏了怎么办?于是两兄弟就约定了一个向下折算的条款。
哥哥向弟弟提出要求,炒股账户他要每天收盘看一眼,一旦总资金100万元亏到62.5万元,这时账户里等于是哥哥50万元加上弟弟的12.5万元。为了安全起见,哥哥要求把属于自己的50万元抽出37.5万元,于是62.5万元变成25万元,兄弟俩每人12.5万元。弟弟接下来就拿着剩下的25万元去炒股,这个过程就是向下折算。
下折过程中,分级B持有人为何会亏损?向下折算是根据B份额的净值折算,但近期在触发下折日,B份额溢价率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100%。例如,假设某只分级B下折时的净值是0.198元,投资者有1万份B类基金,那么总资产净值是1980元。下折后,B类的份额变成了1980份,净值1元,总资产净值1980元。
但是这只分级B在折算前一日交易价格是每份0.459元,也就是当天如果买入1万份分级B,要花4590元,折算后,只能拿到1980元,亏损2610元。不过,在完成下折后,分级B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通常会出现上涨来恢复一定溢价,所以实际亏损略小。因此,即便不幸踩到下折的“雷”,投资者在完成折算后,也不应急于在二级市场卖出。
通常情况下,在临近下折过程中,A的折价率和B的溢价率会同步收窄,即A会出现涨价,B会跌价。但在本轮调整中,市场急剧下跌,部分分级B由于杠杆效应,下折前单日净值跌幅超过20%,但二级市场交易的分级B由于涨跌停限制,最多只能跌10%,这就产生较高的溢价率,成为吸引投资者“入坑”的诱饵。
把下折的过程反过来看,就是上折的原理。当借钱炒股的弟弟赶上牛市大赚时,就会加快还哥哥的钱,杠杆率越来越低。哥哥为了留住一直借钱的弟弟,便相约当弟弟赚到一定份额的钱时,需要重新向上折算,即恢复初始时的高杠杆。
剖析工具的“前世今生”
其实,在弄懂下折原理之后,“分级小白”应该更加清楚,分级基金不是洪水猛兽,没有人刻意“埋伏”,产品设计也没有重大漏洞。它只是一种投资工具,很多人由于对下折机制不了解,导致突如其来的巨亏。
倪韵婷认为,大家日常看到的分级基金大多是有限分级型模式的特点。即合并或分拆机制,限制整体折溢价偏离;稳健份额按到期收益率定价(有点像债券),激进份额折溢价也因此锁定,限制子基金折溢价偏离。
不过,交易机制如此灵活的分级基金,在诞生之初可是比较“笨拙”,其发展经历了萌芽、野蛮生长、规范发展、细分市场等4个时期。
在最初的萌芽期,即2007年至2010年,国投瑞福>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李薇建议,要适应分级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建立全面多层次风险管理体系。
一方面,建立标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指数化投资品种实现标的市场指数风险评价监控,对显著波动率上升品种加强事前风险控制水平。根据标的指数实质的风险差异,实施相应杠杆品种差异化风险准备要求。对于高杠杆转债分级品种建议纳入禁止名单。
另一方面,建立净值风险管理体系。参考净值是分级基金折算阈值的唯一标准,建议建立以参考净值和市场价格为基准的双重风监体系。采取净值与价格双盯市策略,强化实时风险监控。
此外,要实施多层次风险控制标准。不同水平的参考净值、交易价格、折溢价率对杠杆B类品种预期可变现金额与变现风险具有较大影响。建议根据综合估值水平,设定高、中、低风险等多层风控区间。实行对高净值、低溢价相对低风险品种与低净值、高溢价高风险品种的差异化全流程风险管理。
本文来源:
东方财富网